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隋炀帝陵

隋炀帝陵

关键词:扬州旅游,隋炀帝,江都,大运河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扬州热线门户网站
  • 电 话:0514-87206529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0514rx.com
  • 感谢 jsy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54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隋炀帝陵

隋炀帝陵,现为省级文保单位,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。隋炀帝杨广(公元569-618年),在位十四年。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,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,后葬吴公台下,唐平江南后,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。清嘉庆十二年(1807年)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,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

历史沿革

入郭登桥出郭船,红楼日日柳年年。君王忍把平陈业,只换雷塘数亩田。隋炀帝陵位于扬州西北7千米雷塘,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。隋大业14年(618),初殡于宫内流珠堂,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,唐武德三年(620),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,其墓年久荒芜。

雷塘,又称为"雷坡",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。南朝的时候,这里园林山水,亭台楼榭,是江南胜迹。宋代以后,这里湮灭无存,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,老百姓称为"皇墓墩"。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:帝业兴亡世几重,风流尤自说遗踪。 但求死看扬州月,不原生归架六龙。

清嘉庆十二年(1807),学者阮元发现后,重立墓碑,上镌隶体隋炀帝陵”4字,由清书法家、扬州知府伊秉绶书。1983年后陆续修葺,修复了墓道和墓台。周围林木葱郁,多为松柏、石楠和女贞。

进入陵区,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。陵门气势恢宏,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,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,陈列了数十幅图画,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。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,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。其中,尤以扬州文坛宿将、长篇历史小说《隋炀帝》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: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

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,有石牌楼、陵门、城垣、石阙、侧殿、陵冢等组成。整个帝陵形制独特、气势雄伟,城垣、石阙、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,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。

陵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,高12米,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,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。墓前立有巨型墓碑,底座为阶梯式,上部为片状云,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;正中刻隋炀帝陵,每个字为脸盆大小;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

简介

隋炀帝陵,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,现为省级文保单位,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。

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曾三下江都(今扬州)。大业元年(605)他即位以后,先后发丁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,连接洛、黄、汴、泗诸水达于淮河,又扩大了山阳渎(),连接淮河和长江。河开成后,他就带领妃侍、诸王、公主、百官、僧尼、道士等一二十万人,巡游江都,并建造了十分豪华的江都宫。隋炀帝第二、三次到江都,则住在已建好的江都宫中。他在宫中与萧皇后过着穷奢极欲、纸醉金迷的生活。后被部将宇文化及所杀。

杨广死后,萧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,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,后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。唐武德五年(622)又移葬于雷塘之北。

年深日久,隋炀帝陵渐渐荒芜,已不为人知。直到清嘉庆十二年( 1807) ,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,遂加以整修。隋炀帝陵前,有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。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,是当时的书法家、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。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,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。陵的南边,有块石护坡,游人可拾级而上。陵四周则植以松柏。入郭登桥出郭船,红楼日日柳年年。君王忍把平陈业,只换雷塘数亩田。隋炀帝陵位于扬州西北7千米雷塘,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。隋大业14年(618),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缢死于江都宫。初殡于宫内流珠堂,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,唐武德三年(620),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,其墓年久荒芜。清嘉庆十二年(1807),学者阮元发现后,重立墓碑,上镌隶体隋炀帝陵”4字,由清书法家、扬州知府伊秉绶书。1983年后陆续修葺,修复了墓道和墓台。周围林木葱郁,多为松柏、石楠和女贞。

古墓构造

进入陵区,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。陵门气势恢宏,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,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,陈列了数十幅图画,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。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,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。其中,尤以扬州文坛宿将、长篇历史小说《隋炀帝》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: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,有石牌楼、陵门、城垣、石阙、侧殿、墓冢等组成。整个帝陵形制独特、气势雄伟,城垣、石阙、墓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,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。

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,高12米,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,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。墓前立有巨型墓碑,底座为阶梯式,上部为片状云,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;正中刻隋炀帝陵,每个字为脸盆大小;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

概述

 隋炀帝杨广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功过参半的帝王。

隋炀帝(569—618410日)杨广,隋朝的第二个皇帝,隋文帝杨坚的次子,母独孤皇后。对于国政,他也有恢宏的抱负,并且戮力付诸实现。主政后,他巡视边塞拓、开通西域、推动大建设。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,再而三的穷兵黩武,遂以残暴留名于世。有人拿商纣王、秦始皇等与他相比,并称暴君。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,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。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,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,将他缢死于江都(今江苏扬州)。

个人才华

杨广爱好文学艺术,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,抄录副本,分为三等,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,又在殿后另筑二台,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。

其文初学庾信。为晋王时,召引陈朝旧官、才学之士柳、虞世南等100余人,以师友处之(《北史·柳传》),于是爱好梁陈宫体。《隋书·文学传序》称:炀帝初习艺文,有非轻侧之论。暨乎即位,一变其风。今存其诗多为乐府歌辞,内容或为应酬赠赐,或写声色游娱,显然沾染齐梁之风。但他也有显示帝王之尊的雅体,虽意在骄淫,而词无浮荡,如《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》及《白马篇》2首。清代沈德潜认为这类作品气体自阔大,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陈后主胜之(《古诗源》)。由于他曾亲历塞上,远征辽东,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,也有其实践基础。他又有精工的诗句,如流波将月去,潮水带星回”(《春江花月夜》),明代胡应麟以为绝是唐律(《诗薮·内编》),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。

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《炀帝集》55卷,《全隋诗》录存其诗40多首。事迹见《隋书》本纪。

隋炀帝结局

隋炀帝的结局,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,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。大业十四年(618年)三月,炀帝见天下大乱,无法挽回,命修治丹阳宫(今南京),准备迁居那里。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,他们怀念家乡,纷纷逃归。这时,虎贲郎将元礼等,与直阁裴虔通共谋,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,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,发动兵变,宇文化及逼缢隋炀帝。这个奢侈腐化一生的帝王,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,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,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。唐朝平定江南后,于贞观五年(631年),移葬于雷塘(今扬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冈上,南距吴公台10里)。

古墓修建

1986年初步整修,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,占地3万平方米,存雷塘、祭台、墓冢三历史遗迹。1999年再次整修,增建石牌坊、大门、石桥等建筑。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,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。

整修过的隋炀帝陵,今天上午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。

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的槐泗镇境内的雷塘北侧,始建于唐武德5年(公元622年),为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。

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,由石牌坊、陵门、石桥、祭台、神道、城垣、石阙、侧殿、墓冢等组成,除石牌坊、陵门为后建外,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。

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,形式独特,气势雄伟,其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,高12米,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,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,城垣、石阙、墓冢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,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。

评价

隋炀帝陵,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北雷塘村。雷塘,又称为"雷坡",相传吴王曾经在 这里建造钓鱼台。南朝的时候,这里园林山水,亭台楼榭,是江南胜迹。宋代以后,这里湮灭无存,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,老百姓称为"皇墓墩"。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:

帝业兴亡世几重,风流尤自说遗踪。

但求死看扬州月,不原生归架六龙。

隋炀帝杨广,是杨坚之子。他十三岁就被封为晋王,拜拄国。隋讨伐陈的时候,他是行军元帅,驻镇扬州。后来他弑父即位。即位之后他贪图奢靡,开了通济渠,便于自己坐龙舟游玩。他三下扬州,整天杯不离手,纸醉金迷。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装饰,金碧辉煌。他还热中建造宫殿,劳民伤财,致使国力亏空,民不聊生。后来宇文华及攻入江都宫,隋炀帝怕杀头碎尸于是自缢而死。

清代的时候曾经重修了炀帝陵。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,上面清晰地写着"隋炀帝陵"四个大字。隋炀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断送了,引起后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赋诗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5523012664 传真:15523012664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重庆市秀山县 邮编:4099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